德国海德堡大学神经放射科的HohenstattS等学者回顾性比较第二代HSC和裸铂金弹簧圈(BPC)治疗大型颅内动脉瘤的效果,文章发表在年3月的《IntervNeuroradiol》杂志上。
——摘自文章章节
研究背景铂金弹簧圈自从20世纪90年代被引入后,临床医师对其相关栓塞技术不断改进,以提高动脉瘤的闭塞率,减少复发和改善预后。Hydrocoil弹簧圈(水凝胶弹簧圈,HSC)系铂金弹簧圈上覆以亲水复合物,可在血液中膨胀,填充动脉瘤。Hydrocoil弹簧圈由多孔水凝胶组成,第一代是水凝胶包裹铂金线圈,第二代是铂金线圈包裹水凝胶。Hydrocoil弹簧圈膨胀时的体积可达普通弹簧圈的数倍,为动脉瘤的空间提供了更多填充,尤其适用于动脉瘤体积较大或者不规则形态动脉瘤。来自德国海德堡大学神经放射科的HohenstattS等学者回顾性比较第二代HSC和裸铂金弹簧圈(BPC)治疗大型颅内动脉瘤的效果,文章发表在年3月的《IntervNeuroradiol》杂志上。
研究方法该研究是一项回顾性、单中心研究,研究对象为年至年接受HydroSoft弹簧圈或BPC的大型颅内动脉瘤患者,包括破裂和未破裂。患者在血管内治疗前7~10天接受双重抗血小板治疗(DAP),即阿司匹林mg,氯吡格雷75mg,术后再继续DAP治疗3~6个月。然后进行单抗血小板治疗,至少持续1年。急诊患者予氯吡格雷mg和mg阿司匹林静注。弹簧圈栓塞常规在全麻下进行(典型病例见图1),采用Raymond-Roy闭塞分级(RROC)评估载瘤动脉的通畅性和动脉瘤的闭塞率。随访包括3个月和12个月的MRI扫描,6个月的DSA造影,采用mRS评分评估临床结局。
图1.支架辅助HydroSoft弹簧圈治疗未破裂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。
(a)DSA显示右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。(b)血管造影显示NeuroformAtlas支架位于MCAM1段和同侧ICA之间,覆盖动脉瘤颈,在动脉瘤内放置微导管。(c)术后DSA造影显示动脉瘤颈部无残留(RROC2级)。(d)随访3个月MRI显示RROC2级。(e)随访6个月DSA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(RROC1级)。(f)随访12个月MRI随访证实RROC1级。
研究结果共纳入61名患者,女性39例,平均年龄64±12.7岁。61个动脉瘤中,36例(59%)为未破裂动脉瘤(HSC17例,BPC19例),25例(41%)有SAH病史(HSC12例,BPC13)。位于前循环的动脉瘤有56个,其中颈内动脉床突上段27个,大脑中动脉15个,前交通动脉14个。5例为后循环动脉瘤,均位于基底动脉(表1)。
表1.患者的基本资料
HSC:Hydrocoil弹簧圈;BPC:裸铂弹簧圈。数据以均值±标准差或例数(%)表示。
术后结果见表2。入组的患者均完成了影像学随访。BPC组观察到的即刻闭塞率略好,但在随访中,进行性再通显著增加。相反,从6个月和12个月随访开始,HSC组的完全闭塞率显著增加。随访1年,共7个动脉瘤复发,其中BPC组5例,HSC组2例。两组患者的基线、6个月和12个月的mR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。59例患者mRS评分0-1分,HSC组1例死于SAH并发症,BPC组1例mRS评分2分。
表2.两组患者随访结局比较
RROC:Raymond-Roy闭塞分级;SAH:蛛网膜下腔出血;HSC:Hydrocoil弹簧圈;BPC:裸铂弹簧圈。
研究结论该研究表明第二代HydroSoft弹簧圈治疗大型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,复发率也较低。但该结论仍需多中心、大样本的研究证实。
点评本文用回顾性数据分析61例大型动脉瘤介入治疗的随访数据,结果证实水凝胶弹簧圈HSC治疗大型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,复发率也较低。有待进一步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证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