肝动脉动脉瘤

首页 » 常识 » 问答 » 璞慧医疗ldquo慧rdquo
TUhjnbcbe - 2022/7/1 14:38:00

病例介绍

患者,男,56岁。

主诉:左侧肢体无力、情绪淡漠1周。

现病史: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肢体无力、情绪淡漠。医院就诊,诊为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,脑梗死。住院治疗1周症状无缓解,转来我院。

查体:表情淡漠,反应迟钝,左侧肢体肌力4级,左侧巴彬斯基征征阳性,NIHSS评分6分。

既往史:高血压病史2年。

辅助检查:

DWI示右侧额叶、颞叶及基底节区多发点片状高信号新发梗死灶。

头部MRA示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远端闭塞。

头部磁共振黑血血管壁成像示右侧大脑中动脉M1中段长度约9mm闭塞区。

入院后行全脑血管造影术,显示右大脑中动脉M1段远端闭塞(*箭),同时发现右颈内动脉眼段并排两处动脉瘤(红箭)。

诊断:

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、右侧颈内动脉眼段未破裂动脉瘤

病情分析:

右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造成脑供血不足,右额叶、颞叶及基底节区多发梗死灶,引起左侧肢体无力、情绪淡漠等症状,有手术指征;

脑血管造影发现右颈内动脉眼段并排两处宽颈动脉瘤,有破裂风险;防治脑梗死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;一旦动脉瘤破裂将难以止血,危及生命;

手术方案:

一期介入手术治疗大脑中动脉闭塞及颈内动脉眼段动脉瘤。脑血管闭塞开通难度及风险高于脑血管狭窄的介入治疗;颈内动脉两处动脉瘤均为微小宽颈动脉瘤,分别指向上方及内侧,需应用三套输送系统,在支架辅助下对两处动脉瘤同时栓塞,复杂程度高。加之右颈内动脉相对迂曲,因此需要一款同时容纳三套系统的大腔中间导管提供稳定的支撑。术中应用了一次性使用支撑导管(璞慧医疗,6F,cm),支撑力强,导管头端柔软,可轻易到达大脑中动脉M1段;管径大(内径1.8mm),可同时容纳三枚微导管(Headway21、Echelon10、Headway17)。

手术过程:

首先行介入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开通术。

?术中:路图显示右颈内动脉迂曲。

?将支撑导管送至右侧颈内动脉眼段,路图显示右大脑中动脉远端闭塞。

?首先在Headway21微导管配合下将Traxcess14微导丝穿过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处,再沿微导丝将Headway21微导管穿过闭塞血管送至右侧大脑中动脉M2段,微导管造影显示远端血管通畅。

?将Synchro-cm微导丝沿微导管送入右侧大脑中动脉M3段,撤出微导管,将LPB-1.50-10-RX球囊沿Synchro-cm微导丝送至M1段闭塞处,以6atm压力扩张。

?再次造影,显示右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通畅。

?继续行介入支架辅助右颈内动脉眼段动脉瘤栓塞术。三套系统:Headway21输送LVIS支架,Echelon10和Headway17分别向两处动脉瘤输送弹簧圈。

?首先将headway21微导管送至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,经此微导管将LVIS3.5mm/15mm支架送至右侧颈内动脉眼段半释放,将颈内动脉眼段两处微小宽颈动脉瘤变为窄颈动脉瘤;然后将塑形后的headway17微导管及Echelon10微导管分别送入颈内动脉眼段两处动脉瘤内,向动脉瘤内填入弹簧圈。

?填塞效果满意后撤出动脉瘤栓塞微导管,完全释放支架。再次造影显示动脉瘤不显影,右颈内动脉及右大脑中动脉通畅。

总结

病例难点/亮点:

右侧大脑中动脉开通时发现闭塞处斑块较硬,导丝、导管及球囊通过困难,由于一次性支撑导管良好的高到位,提供了强大支撑,手术成功完成。

颈内动脉眼段两处微小宽颈动脉瘤位于同一水平,不能序贯填塞,只能在支架辅助下同时栓塞,需应用两枚微导管输送弹簧圈,另一枚支架导管输送支架。一次性支撑导管管腔大、支撑力强的特点满足了这一需求。

个人感悟:

一次性支撑导管既是取栓利器,也非常适合在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中应用。

术后随访:

术后患者情绪淡漠症状明显改善。

作者简介

谢晨哈尔滨医院

哈尔滨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

黑龙江省老年学学会脑血管病整合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

黑龙江省脑血管病学会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

黑龙江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委员会委员

黑龙江省医师协会卒中分会委员

黑龙江省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

黑龙江省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委员

神经介入在线作为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的官方
1
查看完整版本: 璞慧医疗ldquo慧rdquo